根据新的《棉花加工资格认定和市场管理暂行办法》(以下简称《办法》),加工企业必须更换400型以上打包机的较后期限,否则将失去棉花加工资格。一套400型打包机市场零售价180万元,加上自动取样、电子称重、夹包车、加工环节条形码系统等配套设备以及厂房改造、从业人员培训等,企业需追加固定资产投入200万元左右。数额可谓巨大,同时又面临产能扩大后资源之争更加激烈的不利形势,但为了不被政策淘汰出局,多数企业还是咬牙增上400型打包机。国家出台新《办法》明显出于两个目的:靠前,规范市场,实现规模经营;第二,强制性加速行业内部的优化组合,缓解产能过剩的不利局面。近日,某网站的一则题为《艰难困顿中,企业快上400型打包机》的消息反映了当前部分棉花加工企业这种“破釜沉舟”的态度。不过,以眼下加工企业现状,盲目增上400型打包机并非明智之举,不仅不能解决当前之困,还为后期发展埋下祸根。
大包棉优势不明显
国家对更换大型打包机及其辅助设备的企业予以三年贷款贴息(400型打包机设备的更新改造费用200万元左右,可获贴息约32.1万元),对实行大型打包机的企业,农发行、商业银行在收棉贷款供应上给予政策支持,但大包棉花并不具有优势。首先,当前市场混乱,缺乏诚信经营的良好气氛。纺企并不信任条形码所标注信息,仍要依据自已的一套检验程序,拆包逐次检验,相对于85公斤小包棉,大包棉更加大了纺织企业检验成本。其次,“三丝”问题更加突出。“三丝”的主要来源为棉农在采摘、晾晒的过程中,遗落在棉花里面的发丝、
塑料纤维等等。400吨型打包机8小时“吃花量”在100吨左右,棉花企业根本来不及对籽棉“三丝”进行挑拣。另外,几乎所有的大型货车都习惯于85公斤小包的装运,而对227公斤的国际通用大包具有排斥心理,经常有企业反映大包棉难找货车,不得不加价,造成运输成本增高。
企业负担加重
从近两年棉花行情来看,棉花收购加工已进入微利时代,持续低迷的市场造成企业自有资金越来越少,企业收购、加工将主要依赖贷款。当前从事棉花收购加工的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:一是供销社棉麻系统参股、控股及独资的加工企业;二是农业部门的轧花厂(良种厂);三是棉纺企业近几年新建或收购的轧花厂;四是民营个体轧花厂。供销社棉麻系统加工企业和民营个体轧花企业为市场主流,每年收购加工棉花占总产量的95%以上,然而这些企业近两年的利润却越来越少,甚至在亏损。
据统计,在多数企业赢利中,90%以上的企业赢利在10万元以下,其利润率估计已在各行业中垫底。增上400型打包机,其资金也将主要依靠贷款,而贷款主要有两个途径:一是私人高息贷款,二是农村信用社贷款。不管在哪里贷款,利率都不会低于1%。若以企业100万元的贷款额来算,企业每年都要为此多支付12万元以上的利息。而这恰好是多数企业近两年的年度利润,加工企业无疑在为放贷者打工。另外,有消息称,近两年不少已上400型打包机的企业因为农发行贷款发放不及时,企业真正拿到收购贷款,已失去较佳收购时期,致使企业进退两难。还有少数企业增上400型打包机后,因为行业不景气,并没有开工,仅仅是为了获取2009年的入市资格,资源浪费严重。
不可盲目增上打包机
据统计数字显示,目前全国加工企业已超过18000家,产能2500万吨,是实际产量的近5倍,产能过剩是造成行业利润率下降的根本原因。而拥有400型打包机的加工企业日“吃花量”100吨,年度加工量1万吨以上。固定资产投入大、需要收购资金大,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风险也大。目前盲目上400型打包机的加工企业本身根本不具备经营规模企业的能力,这些企业的入市更加剧了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,是市场不稳定因素之一。另外,据了解,目前全国拥有400型打包机规模并经过棉检体制改革的企业已有700家左右,而经过棉检体制改革的企业正常加工能力为1万吨左右。因此,除去企业因竞争收购加工不均衡因素,有1000家这样的加工企业比较合适。但是,由于受急切取得将来入市资格的心理支配,企业争相上400型打包机热闹程度不亚于前段时间的股市。笔者提醒那些盲目增上打包机的企业一定要慎重。